首页 资讯 正文

生态文学丨陈雪梅:永埠古渡

体育正文 185 0

生态文学丨陈雪梅:永埠古渡

生态文学丨陈雪梅:永埠古渡

蒸阳大地群山起伏(qúnshānqǐfú),溪涧纵横,阡陌交通,一条蒸水河蜿蜒穿城而过,居民多沿水而栖,依河而居,沿岸稻浪飘香,物阜丰美。因水(yīnshuǐ)就势而筑,故多古桥,古渡口,有“鱼米之乡(yúmǐzhīxiāng)”特有(tèyǒu)的安静祥和,灵动婉约。 台源镇最有名的有九里渡、紫霞渡,而我(wǒ)往来最多的是(shì)位于群英村与永宁村之间的永埠渡口(dùkǒu)。我初来衡阳县那年(nànián)不过(bùguò)18岁,去往先生乡下位于台源镇永宁村的老家,需穿过群英村林荫大道幽静浓绿的长廊,路两旁的古樟遮云蔽日,枝繁叶茂,一如孟浩然笔下的村庄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”那般静美幽远、古韵悠长,让人很是惊艳。 永埠古渡便位于群英村道的(de)(de)尽头临河处,这里是蒸水河的上游,河面宽阔,碧波(bìbō)漾漾,简易的青石板码头顺坡而(ér)下,渡口常年停放(tíngfàng)着一轮两头尖细中间阔圆的摆渡船,一枝长篙透过船头的圆洞插入水底的石缝间固定着船只,一条(yītiáo)拉纤用(yòng)的长缆索悬于河道上方。坡下河堤(hédī)回旋处有一汪泉眼,常年叮咚潺潺,不溢不漫,冬时温热,夏时清凉,水质甘甜,渡口往来的乡民赶路渴了总要在这歇一歇,喝一口山泉水,拉拉家常。那河的对面便是永宁村,先生老家的村庄便掩在河对岸靠近小山坡松林茂竹间。 永埠古渡(gǔdù)历史悠久,往上去往台源(wǎngtáiyuán)镇或西渡县城如走陆路需沿河岸走十几里过紫霞桥才能有汽车,往下去往渣江界牌也得过花滩走七八里,因此古渡承载着方圆十里乡亲们出行、赶集、货物运转(yùnzhuàn)、商贸往来的主要运输方式。每到赶圩(wéi)日,河两岸挑担挑箩者众,人(rén)群熙熙攘攘,渡口一派繁忙,摆渡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(fēngjǐng)。那个摆渡的老汉是对河王老屋人,总(zǒng)一边悠闲地吸着(xīzhuó)旱烟,一边等着乘客上船。有时候往来人少,或吃饭时分有人需过渡口,老汉不在,便得提高了声量用衡阳(héngyáng)话远远地吆喝:“哎,哎,有人要过河呢……”那声音蹚过河面打着弯儿悠长而回荡。总让人想起沈从文笔下的《边城》,翠翠和她爷爷(yéyé)迎来送往的渡口。 记得我第一(dìyī)次(dìyīcì)跟先生回乡过渡口,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坐渡船,凡事(fánshì)因了个第一,总是新鲜好奇便印象深刻。迎面的河风清凉,水面清清阔阔,两岸远山如黛(rúdài),河堤灌木花草丛生,蓝天白云倒映水中,犹如水天一色,水墨丹青般若隐若现。乘客安坐船舱,老汉掌篙,长长的竹竿子撑入水中,击中底下的石头(shítou),声音欸欸空透,隔水去听,疏旷空灵。站在船头放眼望两岸大町稻田一望无际绿油油的,荷塘荷叶田田,莲荷亭亭净植,随风飘(suífēngpiāo)香揺曳,这让从小生长(shēngzhǎng)在永州丘陵地区,见多(duō)梯田丛山的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种江南田园风韵。 读书时,特别喜欢杜牧的一句诗(shī):“千里莺啼绿映红,水村山郭酒旗风(fēng)”。被水环绕(huánrào)的山村多美啊,水自多情山自媚(shānzìmèi),山因水而灵动,于是,青山妩媚多姿;旷野因水而清秀,于是良田平旷丰美;村庄因水而温婉,于是村子宁静澹然;古渡,便也有了旷达绵延,世古风味。 有时逢台源镇的(de)(de)赶圩日,永埠渡口早早停放(tíngfàng)着机动船来接送走水路赶集的乡亲们。机动船马力足、风疾电掣,所经之处(zhīchù)白浪翻滚,河水啪啪地(dì)拍打着岸堤(àndī),沿岸的村庄、稻田、荷塘在视线里徐徐而过,白鹭低飞。吹在脸上的河风温柔舒爽,让人(rén)心旷神怡,一散心中(xīnzhōng)的烦闷,总忍不住伸出手来拂动清凉的河水。听船上赶圩的乡亲们讲家长里短,农家趣事,互相打听集上大米价高价低,蜜柚和大蒜行情如何;谁家的媳妇生了(le)(le)个大胖小子啦,哪家哪家在外发了财回乡建了好大幢别墅啦,谁家的儿女特别牛气考上(kǎoshàng)研究生啦之类。渡船就像个茶话会,汇集了四面八方最新不同(bùtóng)的信息,静静地不说话也听得津津有味。渡船也感受到了新农村(nóngcūn)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,大家日子好了,脸上的笑容多了,乡民们的土特产、粮食、加工品纷纷运出去,回程时菜篮子越来越丰富,鸡鸭鱼肉,好吃的时令鲜果,新式的电器通过渡船载回了农家。 渡口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见证(jiànzhèng)了数代人的(de)成长和变迁,那曾坐在父辈们挑(tiāo)着的箩筐边的孩童,在渡口来来往往里成长为(wèi)青年,又从(cóng)青年成长为父亲或母亲;那曾涉渡而来远嫁的姑娘,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,朝行摘芳露,带月荷锄归,送别了儿子远行,迎接了孙子归来,袅袅炊烟里日渐老去的背影慢慢地与村庄重叠融合在一起。 渡口,迎来送(sòng)往见证了多少(duōshǎo)岁月沧桑和悲欢离合(bēihuānlíhé)。有多少游子从渡口走出,送别的(de)诗句里,有母亲的“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”;有背井离乡的人儿,思乡情切“何事吟余忽惆怅,村桥原树是吾乡”;有远离(yuǎnlí)故乡的人,人在远方“柳条折尽花飞尽,借问行人归不归(guībùguī)”。渡口,成了留守的人隔岸眺望的等待,成了远离故土的人,魂牵梦萦的乡愁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随着(suízhe)经济的繁荣,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(biàntōngtú)。永埠渡口(dùkǒu)上架起了(le)混凝土桥,名字(míngzì)叫做“永埠桥”,公路也修到了村,通到了家门口(jiāménkǒu),大大方便快捷(fāngbiànkuàijié)了河两岸村民通行。乡道上摩托车、小汽车越来越多,物资往来更及时顺畅。水路没落,永埠渡口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(chánghé)里,不见往昔繁荣的景象,残旧(cánjiù)的码头,常年溢淌着甘甜的山泉井随着河水的上涨也不复存在。只有两岸的乡亲,南来北往曾(céng)坐过渡(guòdù)船的过客,才会把古渡打上(dǎshàng)历史的烙印并记在骨子里。有时驱车回乡,经过永埠桥时,我总稍作停留,指着碧波荡漾的河水告诉我的孩子,这里曾经有一个古渡口,轻舟晚归,渔歌唱晚,日出时云蒸雾罩,日落时波光粼粼,南来北往热闹非凡,妈妈从远方而来,从这里坐渡船走向了你父亲,你父亲从这里出发,走向了外面更宽广的世界。 永埠渡口,是家乡(jiāxiāng)翻天覆地变化一个浓缩的(de)窗口。这里也承载着我们的故土情怀,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往事。现今家乡越来越(yuèláiyuè)好,新农村建设越来越美丽,乡亲们(xiāngqīnmen)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和充满田园诗意。渡口,留在我们的记忆里,成了忆昔追远美好的回忆。 陈雪梅,笔名雪儿。中国散文(sǎnwén)学(wénxué)会会员(huìyuán),湖南散文学会会员、湖南省作协生态文学分会会员,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,衡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文创部副主任。
生态文学丨陈雪梅:永埠古渡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